信息索引号: 114106226959861947/2023-92443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发文字号: 淇政[2023]8号
成文日期: 2023年05月10日
发文机关: 淇县
有效性: 有效

淇政〔2023〕8号淇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淇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2日16:53来源:淇县浏览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淇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3年5月10日

淇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实 施 方 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安排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改革创新,探索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根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的通知》(豫文旅产业〔2023〕3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基础

近年来,淇县积极融入国家、省、市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布局,通过云梦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挖掘朝歌文化、鬼谷文化、根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培育文创园区、乡村休憩、写生基地、非遗工坊、淇河书屋、乡村文化合作社、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业态,促进文旅项目建设扩容提速。

淇县拥有云梦山、古灵山、朝阳山3个国家4A旅游景区,摘星台、纣王殿、鹤淇发电工业旅游园、朝歌一号线-沬水园4个国家3A旅游景区,荆轲冢1个国家2A旅游景区。同时,灵山街道办入选国家乡村旅游重点镇、省级旅游度假区,黄洞乡、北阳镇荣获河南省特色生态示范镇,赵庄、凉水泉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纣王殿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河南省水美乡村,凉水泉灵泉妙境石光院子荣获全国甲级旅游民宿、河南五星民宿,鲍庄、大石岩、凉水泉三个村庄入选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秦街、大石岩、纣王殿、鲍庄、卧羊湾、油城荣获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朝歌老街获评河南省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同时,淇县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前,淇县已启动“惠民文化节暨乡村文化活动年”系列活动;举办元宵节戏曲展演、大兴“淇县之干”推动“淇县之变”实现“淇县之强”摄影展、“千人千艺”乡村文艺人才培育计划系列培训班等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一公里”,文化影响力和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提升,文旅产业发展加速迈进。

二、试点目标

通过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作用,突出特色,改革创新,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探索打造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淇县模式”。到2025年底,培育打造5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村,2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乡镇,将淇县打造成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

三、试点任务

(一)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要根据淇县实际,探索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工作协调机制,突出以农民为主体,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支持力度,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推动“文化产业特派员”、文化和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等创新发展制度,建立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二)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要加强对新时代乡村美育的实践探索,推动文化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引导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旅游等企业和人才进入乡村,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提升乡村传统产业附加值,带动人文环境整体提升。创新性挖掘活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提升农民文化艺术创作水平,通过视频、直播等方式创作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数字产品,塑造地域形象。

(三)做强乡村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要不断丰富乡村文化产品和文娱活动,打造乡村书店、村史馆、小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创馆等特色文化场所和品牌,举办音乐节、丰收节、篝火晚会、艺术节展等特色活动,推动乐器、文化节日用品、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等品牌化发展。因地制宜培育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旅游演艺项目。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掘和培育传统节庆、赛事、农事、节气活动,推动非遗工坊、优秀农业文化展示区、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建设。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等产品和线路。支持建设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服务平台,鼓励建设数字文化和旅游体验场所,推广社交电商、直播卖货等销售模式,促进特色产品、优秀文创产品销售。

(四)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要制定支持文化和旅游人才、企业的扶持政策,推动文化和旅游人才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支持返乡人员、退役军人、乡土人才等创新创业。不断挖掘培养乡土文化和旅游人才,重点支持培养一批政治素质优良,扎根乡村、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帮扶和培训,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开展农村艺术教育实践,加强与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合作,配合学校设立文化和旅游类实习实践实训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工作坊,推动师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实习实践。

(五)推动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运营。要发挥社会力量,盘活乡村闲置建筑及设施。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充分参与,从中获益,推动建设多元化、小而美的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建设,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利用开发性金融扶持重点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鼓励本地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创新产品,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普惠小微贷款服务水平,为乡村文化和旅游经营主体提供多元化服务。

(六)提升文化和旅游设施效能。要充分利用各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人员、组织体系等资源,加强功能融合,提高综合效益。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基层公共文化场所运营。提升乡村文化和旅游设施服务效能,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项目,增强文化体验感。

(七)统筹利用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要挖掘和活化乡土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管控要求,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强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融入乡村建设与维护。

(八)探索文化和旅游产业用地模式。要切实落实文化和旅游产业用地相关政策,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探索多种用地方式从事文化和旅游经营活动。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经营实行长期租赁或先租后让。探索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等业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文旅大发展工作专班负责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文化广电和旅游、教育、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抓好具体落实,构建“县、乡镇街道、村”工作领导和统筹协调机制,为试点地区提供政策支持,加强政策协调,着力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强化任务落实。各乡镇、街道办要按照本方案试点任务要求,突出区域特色和自身优势,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业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工作路径。要加强县级统筹指导,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将此项工作纳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考核指标体系。

(三)及时总结经验。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会同相关部门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做好试点经验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每年6月和12月分别向省文化和旅游厅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和年度评估报告,不定期报送试点工作形成的先进经验、模式和典型案例。

政策解读:关于《淇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淇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政策解读